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AG真人视讯官网_AG亚游官网|《但丁密码》故事背景:行遍欧洲寻找但丁的痕迹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5:13    次浏览

文/小怪Letranger继《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后,丹·布朗2013的作品《地狱》也将被搬上大荧幕。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将在佛罗伦萨、威尼斯、伊斯坦布尔展开一场争分夺秒的冒险。原作介绍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周一凌晨在意大利的医院醒来,因为颈部受伤而丧失记忆,记不得周六晚上他走进校园后发生的事,却一直梦到站在血红色河流对岸戴面纱的女子,被成百上千已死或濒死的蠕动的行尸走肉包围着。兰登的世界随即陷入一团混乱,他不由自主地跟着年轻女医师西安娜·布鲁克在佛罗伦萨逃亡。 兰登发现自己握有一个钛合金管,内藏的投影器投射出一幅骇人的图像——波提切利的《地狱图》,但是图中被加上了一连串令人不明所以的字母。为了解开字母之谜,也为了解答兰登眼前挥之不去的死亡景象,他和布鲁克在佛罗伦萨旧宫、波波利花园、圣母百花大教堂等历史古迹之间四处寻找,发现了环环相扣的密道与古老的秘密,还有一项即将改变世界的科学研究成果。原著作者 丹·布朗(Dan Brown),美国畅销作家,毕业于阿默斯特大学,曾是一名英语教师,1996年开始写作,先后推出了《数字城堡》、《骗局》、《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失落的秘符》五部小说。其中《天使与魔鬼》奠定了他在小说界的地位,《达芬奇密码》则高踞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打破销售记录。其后,《失落的秘符》首周售出二百万册。本部作品《地狱》则是他受到但丁《神曲·地狱》的启发而作。丹·布朗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数学教授,母亲则是以为宗教音乐家,科学与宗教这两类渊源相通又截然不同的信仰成为他的创作主题。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男子耸耸肩说:‘通往天堂的道路必将经过地狱。这是但丁讲给我们的。’”—— 丹·布朗《地狱》 但丁于1265年5月下旬或6月上旬出生于佛罗伦萨,原名Durante,简名Dante。人生中钟情于一位叫贝雅特丽齐(Beatrice)的女子,为她写作的诗歌都收录在但丁的著作《新生》(La Vita Nuova)中。1302年,但丁被敌党放逐出佛罗伦萨,终生未返,1321年客死腊万纳。而这两件事,都与他的作品密切相连。 但丁与贝雅特丽齐年龄相仿,他在9岁的时候见过贝雅特丽齐一面,9年之后两人再次相见,从此她的美便刻在诗人心上。传说这位女子是佛罗伦萨一名富人的女儿,和一位银行家结婚,1290年去世。但丁就把他赞美、纪念贝雅特丽齐的意大利语诗歌整理编册,在每个诗篇都加注解,取名《新生》。这部著作可以看作《神曲》的先导。但丁在诗中并未具体描写贝雅特丽齐外貌,而是写了她的声音、心性等等,把这位女子视为理想的象征。 但丁的放逐是由于他参与政治活动导致的。当时佛罗伦萨有两个政治派别,一派主张效忠教宗,另一派则主张效忠日耳曼皇帝。但丁的家族属于前者。而这一派别获得政权后又分为希望独立自由的白党(Bianchi),和想借助教皇势力的黑党(Neri)。1295年以前,但丁均未参加政治事务,但其坚持主张佛罗伦萨的独立与自由。1300年夏被选为执政官。从罗马返回佛罗伦萨之后,但丁被教宗派来的法国国王的兄弟加上了“以临讯规避”的罪名,背叛放逐两年;1302年,又被黑党判为终身放逐。从此以后,但丁背井离乡。神曲(La Divina Commedia)“这位伟大的诗人伫立在炼狱山前,伸起双手,如同要做谦卑的祭献,捧着他的杰作《神曲》。”—— 丹·布朗《地狱》但丁曾尝试返回佛罗伦萨,却因厌恶党争、顾及名誉未能如愿。潦倒之际,唯有读书作诗。他感到痛苦、愤怒、悲伤,贝雅特丽齐的影子又冥冥之中追随他左右。他便决定完成年少时的心愿:用从没有立过的纪念碑纪念她。这个纪念碑就是《神曲》。 “天和地都加手其间的、使我消瘦了许多年的神圣的诗。”—— 但丁《神曲·天堂》第25篇LaDivina Commedia直译应为“神的喜剧”。被称为“喜剧”原因是:第一,中世纪凡从平静开始而结局于悲惨的故事,可称悲剧;由纷乱起始而结束于喜悦者,为喜剧。《神曲》起于地狱,终于天堂,故定义为喜剧。第二,“喜剧”非文体而为文格,但丁的《神曲》文格通俗,使用意大利口语写作;对应的是维吉尔用拉丁语书写的《埃涅阿斯纪》,文格高雅尊贵,但丁称其为“悲剧”。《神曲》记录了一次“神游”。35岁时,但丁迷失在一个森林里,天亮时被野兽拦住去路,却无法战胜它们,维吉尔的灵魂便带领他到达了“地狱”、“净界”,最后贝雅特丽齐接他登到“天堂”。 “我们就从那里出去,再看见那灿烂的群星。”——《神曲·地狱》第34篇 “我从那最神圣的水波回来,我已再生,像新树再生了新叶,我已清净而准备上升于群星。”——《神曲·净界》第33篇 “达到这想象的最高点,我的力量不够了;但是我的欲望和意志,像车轮转运均一,这都由于那爱的调节;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神曲·天堂》第33篇《神曲》在形式方面整齐系统,全书分《地狱》、《净界》、《天堂》3部,象征三位一体;每部33篇,另加地狱第一篇作为导引序诗,共100篇;以10为完全,100则是完全之完全。对罪恶、德行等的分类均按3、7、9、10。诗句3行为一段,连锁押韵,各篇长度接近,3部长短亦相近,《地狱》4720行、《净界》4755行、《天堂》4758行。3部又同以“群星”一词结尾,象征由黑暗至光明,卑下至高尚,罪恶到至善。佛罗伦萨● 旧宫(Palazzo Vecchio)“穿过宫殿,身后留下雉堞环绕的高塔和独臂的大钟……”—— 丹·布朗《地狱》 旧宫始建于1299年,在建成后的七个世纪,一直作为佛罗伦萨公民权利的象征而存在。在早期,旧宫被称为执政官大厦(Palazzo dei Priori),议会由佛罗伦萨行会的成员组成。在美第奇(Medici)家族接管佛罗伦萨共和国之前,1115 至1434年间,佛罗伦萨共和国一直由议会和司法机构共同管理。旧宫又名领主宫,其坐落的广场也因此被命名为领主广场。雅典公国的Brienne伯爵,Walter四世,将领主宫向Ninna街的方向(乌菲兹美术馆方向)扩建。经由13到16世纪不断的扩建和修缮,旧宫形成了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建筑外观。 在旧宫的周围,有三座露天的大理石雕塑,由近及远分别为海神波塞冬、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赫拉克勒斯和凯科斯。三座雕塑的人物全部面朝威尼斯的方向。 旧宫门前的大卫像为复制品,米开朗基罗雕刻的原作陈列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美术馆。※PalazzoVecchio全部图源由小怪Letranger拍摄● 五百人大厅(Salone dei Cinquecento)“五百人大厅曾是当时最大的房间。”—— 丹·布朗《地狱》 五百人大厅是佛罗伦萨旧宫内最大的房间,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大厅由吉洛拉莫·萨伏那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委任Simone del Pollaiuolo和Francesco Domenico在1494年建造,与阿诺尔福·迪·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建造的旧宫最古老的部分毗邻。萨伏那罗拉在1494至1498年间驱逐了美第奇家族,建立了新的佛罗伦萨共和国并进行治理。他希望为佛罗伦萨建设一个更民主的政府,以威尼斯地方议会为蓝本,筹划建立五百人议会,因此建筑师接到了设计建造五百人大厅的任务。1498年萨伏那罗拉被处决后,管理权由Piero Soderini接手。Soderini找到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两人做壁画,装饰五百人大厅。由于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两人关系不和,所以有人认为这次创作其实是两人的一场较量。 达芬奇绘制的壁画名为《安吉里之战》,他尝试了一种蜡画法,但是非常失败,所以放弃了继续创作。现在看到的《安吉里之战》是鲁本斯所绘的复制品。而最近的研究发现,达芬奇的这幅壁画可能依然存世,被隐藏在了五百人大厅中的另一幅壁画后面——推测为瓦萨里在重新装修五百人大厅时绘制的《马西亚诺之战》。 米开朗基罗从另一角度切入绘制了《卡辛那之战》,但由于教宗儒略二世对其有新的委任,他同样没有完成壁画,就前往了罗马。美第奇家族重获权力后,1540年选址旧宫作为住处,并计划全面装修,其中大部分工程委托意大利建筑家、作家、画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完成。五百人大厅的功用也转变为大公科西莫一世的会议厅,用于接待使节和会见来访人员。※Salonedei Cinquecento全部图源来自Wikipedia● 马西亚诺之战(Battaglia di Marciano) 壁画由瓦萨里在装修五百人大厅时绘制,献给柯西莫一世。记载了1554年美第奇家族征服锡耶纳城的战役。原因为美第奇家族希望控制整个托斯卡纳大区,战争双方为Gian Giacomo Medici指挥的西班牙/佛罗伦萨军队,Piero Strazzi指挥的法国/锡耶纳军队。※Battagliadi Marciano全部图源来自Wikipedia● Cerca torva“cerca trova 这两个词被人发现,将留下信息的瓦萨里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一行小字出现在一面绿色旗帜上,在混乱的战争场景中很不显眼。”—— 丹·布朗《地狱》 “Cerca trova” 意为“寻找,你就会发现”,是瓦萨里壁画《马西亚诺之战》顶部写在锡耶纳士兵的绿旗上的两个单词。第一种解释是由于在这场战争中,锡耶纳战败,旗帜上的词是作为暗喻。战争期间,锡耶纳士兵的一些旗子上绣着但丁《神曲·净界》第一篇的诗句“他是寻求自由而来的。自由是一件宝物,有不惜牺牲性命去寻求的”(王维克译),表示锡耶纳愿为自由而战。而cerca trova这两个词是佛罗伦萨的柯西莫一世授意瓦萨里在壁画中的绿色旗帜上书写,为了讽刺锡耶纳人本来寻找自由,最后却找到了失败的滋味。第二种解释是瓦萨里通过这两个单词提示人们寻找被隐藏起来的达芬奇《安吉里之战》壁画。※Cercatorva全部图源来自Florenceinferno●乌菲兹美术馆(Galleria degli Uffizi)亚诺河(Arno)“我沿着亚诺河岸,跌撞着,气喘吁吁……左转向北,我上了卡斯特拉尼大街,蜷缩在乌菲兹美术馆的阴影下。”—— 丹·布朗《地狱》 亚诺河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流经佛罗伦萨,铁路通车前曾是重要的贸易通道,历史上曾爆发洪水。后政府改建堤坝,以应付未来可能出现的汛情。河畔的乌菲兹美术馆(Galleria degli Uffizi)的Uffizi一词在古意大利语中代表办公室,由于要将13名最重要的佛罗伦萨治安官统一直接管理,故柯西莫取其名为Uffizi(乌菲兹),美术馆中文名称使用音译。这座宫殿里的美术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收藏馆之一,由瓦萨里1560年起主持修建,开始时作为佛罗伦萨政府的办公场所。瓦萨里的构想是建一个细长的广场,附带两个门廊,并由一个宽阔的拱门和亚诺河的河堤链接,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长廊(1565)。长廊将旧宫与乌菲兹美术馆相连,穿过老桥(Ponte Vecchio),连至皮蒂宫(Palazzo Pitti)。1582年,柯西莫一世的继承者弗兰切斯科一世下令将办公场所改建为美术馆,此后,执政者不断丰富着艺术收藏。1737年,美第奇家族最后的统治者安娜·玛丽亚·路易萨将乌菲兹美术馆交还给佛罗伦萨政府。1765年,美术馆对公众开放。 乌菲兹美术馆的主要艺术品来自乔托、马萨乔、列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桑德罗·波提切利、提香、卡拉瓦乔、伦勃朗、保罗·鲁本斯、戈雅等艺术家。 列奥纳多·达·芬奇《圣母领报》。达芬奇的早期作品之一,讲述了基督教中天使告知圣母玛利亚受圣灵感孕的故事。达芬奇在这幅画中把重点表达的部分放在了类似方框的区域,用于强调,例如;天使的右手,是基督的象征;圣母玛利亚的位置,用砖墙颜色的变化突出;左侧天空中位于两棵树中间上方的云。※Galleriadegli Uffizi Arno图源来自FlorenceandtuscanyguideFlorence-tickets Wikipedia●牛肚包(Lampredotto)“我在圣佛罗伦萨广场的早市摊贩中间蛇行,周围伴着他们沙哑的吆喝声,还有牛肚包和烤橄榄的气息。”—— 丹·布朗《地狱》 在佛罗伦萨,人们对牛肚包的喜爱就像对但丁和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的爱一样。牛肚包最常见的做法是把用调料煮熟的牛肚切碎,配适量的盐、胡椒和绿沙司(西芹、续随子、大蒜)夹到面包里。 牛肚包是意大利有名的街头小吃,可以当作三餐中的任何一餐。在佛罗伦萨的大街小巷,不时就能发现售卖牛肚包的流动或者固定摊位。※Lampredotto全部图源由小怪Letranger拍摄● 巴杰罗美术馆(The Bargello Palace)“路过巴杰罗美术馆的大门,急转向西,我朝着佛罗伦萨修道院的尖塔跑去,拼命上到横在楼梯口的那道铁门前。”—— 丹·布朗《地狱》 巴杰罗宫殿修建于1255年,建筑之初为市政厅,后改为法院。1859年以来即被作为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小型艺术品、武器、十五和十六世纪托斯卡纳雕塑等。有维罗奇奥和多纳泰罗等艺术家的作品展出。※TheBargello Palace全部图源由小怪Letranger拍摄● 老桥(Ponte Vecchio)“老桥桥头的那块铭牌,上面的文字让人心惊。”—— 丹·布朗《地狱》 老桥的所在地原是一座石桥,石桥于1333年被大洪水摧毁。1345年由尼利·迪·费欧拉瓦特重建,这座桥便成了目前的风貌。桥墩两边的商店原为肉贩,十六世纪,费尔南多一世下令将这些商店变为珠宝商和银楼。如今,有些商铺已是百年以上的金银器世家。瓦萨里长廊即通过此桥连接乌菲兹美术馆与皮蒂宫。 老桥的桥头上,有一块刻着《神曲·天堂》第16篇145至147行诗句的铭牌:但是那桥边的残石上竟然看见一个尸体,于是佛罗伦萨的和平给破坏了。(王维克译)※PonteVecchio全部图源由小怪Letranger拍摄● 圣母百花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佛罗伦萨最负盛名的历史古迹——主教座堂——那座有着庞大红砖穹顶,在佛罗伦萨史上和天际线中都不可撼动其地位的大教堂。”—— 丹·布朗《地狱》 圣母百花大教堂,即佛罗伦萨主教座堂、佛罗伦萨大教堂,始建于1294年,设计者为阿诺尔福·迪·坎比奥,建筑在已不适合作为主持佛罗伦萨基督教团体聚会的圣莱巴拉塔教堂(4世纪或5世纪)原址上。乔托、弗兰西斯克·塔来提,布鲁内莱斯基和其他人一起投身于它的建造工作。教堂顶部的圆顶是由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年建造。穹顶呈八边形,有大理石肋在顶部,陶瓦铺顶。米开朗基罗设计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in Vaticano)时,就参考了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设计,并盛赞道:“我可以造一个比佛罗伦萨大教堂更大的圆顶,却无法比它更美。” 教堂内部由巨大的柱子分割成三个中殿,通过14至15世纪的磨砂玻璃窗边采光。在祭坛的主要部分是由本尼迪克特·达·玛亚诺建于1497年的十字架;圆顶内部是由瓦萨里和组卡利创作的《最后的审判》。通过右侧中殿可以直接到达圣莱巴拉塔教堂的古代地下遗址。 图为大教堂天顶画《最后的审判》※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图源来自Wikipedia及水印威尼斯●大运河 (Il Canal Grande)“兰登快步朝他们追去,不过作为建筑爱好者,他无法想象自己会只是沿着大运河走马观花。”—— 丹·布朗《地狱》 大运河为穿过威尼斯市的主要水道,全长近4km,以一个左右相反的S型蜿蜒在火车站与圣马可教堂之间,并连接其他水道。大运河的起点(由西北至东南),为巴洛克时期的史卡兹(Scalzi)教堂和1934年建成的史卡兹桥。穿过里亚托桥(Ponte di Rialto),左岸为罗瑞丹宫和法赛提宫殿。学院桥右手边是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继续向东南方,运河在圣马可教堂旁汇入大海。●里亚托桥(Pontedi Rialto)“当船接近里亚托桥,准备从桥下穿过时,兰登抬起头,看到一个孤独的身影兀立在栏杆旁,带着忧郁的表情低头望着他们。”—— 丹·布朗《地狱》 这座桥最初是由木头建造的,由学院美术馆的卡帕乔装饰绘画。桥中心是活动式的,能让大型船只通过。16世纪时,当局决定将其改造为石桥,故让当时的工程师竞标,最终安东尼奥·达·庞特中标,于1592年完工。当时运河只有28米宽,桥中央高度7.5米;桥头有12000根木桩使其更加稳固。由两个拱形入口到达桥上,可看到大运河的全貌。●圣马尔谷广场(PiazzaSan Marco) 圣马尔谷教堂(Basilica di SanMarco)“圣马可广场位于威尼斯大运河的最南端,护城的水道在这里与大海融为一体。”—— 丹·布朗《地狱》 古代圣马尔谷广场有圣迪奥多尔教堂与圣吉米那诺教堂,后来逐渐发展,该地即成为本地市民生活与宗教中心。现在,广场是由旧市政府、新市政府、拿破仑宫、圣马尔谷教堂环绕而成,呈长方形。广场上的灰白色石板铺设于18世纪。整个广场造型特殊且独立,但其整体景观还需加上钟塔才算完整。 公元828年,圣马尔谷的遗骨从埃及的亚历山大转移到威尼斯,于是当时便决定建立一座足以存放遗骨,又可彰显威尼斯美丽之处的教堂。教堂的建造时间主要在11世纪至15世纪,它融合了拜占庭建筑的金碧辉煌,哥特式建筑的精神,罗马帝国时期建筑的外观。半圆拱顶的内部构造以及伊斯兰教宫殿式的圆屋顶,是作为威尼斯开阔的世界观与上帝祝福的见证。※威尼斯部分图源由小怪Letranger拍摄,教堂内部图源来自camel76.wordpress.com伊斯坦布尔“山一般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落在他们身后,蓝色清真寺神话般的宣礼塔尖顶在前方若隐若现。”—— 丹·布朗《地狱》●圣索菲亚大教堂(Ayasofya)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奥斯曼时期和拜占庭时期建筑的融合体,是东罗马帝国在伊斯坦布尔最大的教堂建筑,建成早期作为教堂,随后成为清真寺;直至1935年后,圣索菲亚大教堂才开始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大教堂曾在原址上三次建设。首次建设是在公元360年由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主持,建筑顶部为木质结构;在其后来被毁坏后,遗址已不复存在。第二次建设由狄奥多西二世主持,建于公元415年。教堂有五座中殿和一个大入口,天顶同为木质结构。公元532年,教堂被夷为平地。如今能看到的教堂建筑是希腊科学家Isidore和数学家Anthemios在查士丁尼一世的命令下建造的。工程于2月23日开工,公元537年12月27日开放。除去由大理石装饰的墙壁外,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墙壁都由金、银、玻璃、赤陶和彩石装点。东罗马帝国时期,君王都在此加冕。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基督教堂被改为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Sultan Ahmet Camii) 蓝色清真寺又名艾哈迈德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清真寺。整座清真寺有一个主圆顶,8个副穹顶;以及6座宣礼塔,而非清真寺建筑惯例中的4座。内部的米哈拉布由大理石雕刻而成,有钟乳石壁龛和双面刻有铭文的嵌板。墙壁上刻有哈里发的名字以及《古兰经》的经文。※Ayasofya图源来自istanbul.com greeceturkeytours.com相关名词解释●胜利之神( Genio della Vittoria)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Buonarroti)“米开朗基罗令人惊叹的作品《胜利之神》就赏心悦目多了。它位于《赫拉克勒斯与狄俄墨得斯》右边,占据了南侧墙中心的壁龛。《胜利之神》近九英尺高,原本是为极端保守的儒略二世教宗——恐怖教宗——的陵寝所刻。考虑到梵蒂冈对同性恋所持的立场,兰登总觉得这项委托任务显得过于讽刺。雕像刻画了托马索·德·卡瓦里耶利的形象,这个年轻男子是米开朗基罗后半生的挚爱,艺术家写了三百多首十四行诗,有三十首左右是为他而作。”—— 丹·布朗《地狱》《胜利之神》由米开朗基罗所作,现今推测比较可靠的完成日期大约在1534年。《胜利之神》是“胜利”俯视“失败”的寓言。艺术家想通过这尊雕塑表现人的挣扎和苦难。因此雕像刻画了一张年轻人的面孔,俯视着石头上刻下的垂垂老矣的人那张布满皱纹的脸。 一些学者认为,《胜利之神》的形象特点接近托马索?德?卡瓦里耶利(Tommaso de' Cavalieri)的外貌。托马索是一位年轻的意大利贵族,在1532年与米开朗基罗结识。因为他颇英俊的容貌,与艺术家对理想男性美的观念相契合的身形,米开朗基罗形容他为“我们这个世纪的光”。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不仅是技艺精湛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还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创作三百余首诗歌,记录了他的日常咏物、抒情,对社会情况的看法,绘制西斯廷天顶画的状态等等。下文选录一首艺术家献给托马索的十四行诗:“透过你美丽的眼睛我看见一个太阳以自己的眼睛我却从未把它发现;我依随你的脚步;我双脚虽然不听吩咐,我却不叹气、神伤。我没有翅膀,靠你的羽翼飞翔,我的心灵以你的心灵高飞上天,你的愿望能令我苍白或者赧然;在火焰中我冻僵,在冰冷中我死于阳光。我仅有的意志只存在于你的意志中,我的思想在你的心中诞生,我的话语只存在于你的呼吸。如果我自己独处,我就像是月亮;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它部分的光明,只在太阳允许我们所见的范围之内。”※Genio della Vittoria MichelangeloBuonarroti图源全部来自Wikipedia●生物性危害(Biohazard)“兰登曾了解到,这个臭名昭著的标志是陶氏化学设计的,它在1960年代替了先前使用的一大批警告标识。和所有成功广泛使用的标志一样,它简单、独特、易复制。这个设计巧妙地把蟹钳和忍者的飞镖结合起来,当代的生物性危害标志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危险代名词。”—— 丹·布朗《地狱》 生物性危害标志(上图)的设计最本意是象征一种无形而微妙的力量,这种力量作用于生物体或者生物体的某一部分。其灵感来自三曲枝图(Triskele)。这个三重螺旋(下图)是古老的凯尔特符号,表示太阳、来世;因为这个符号被画在一条连续的线上,预示着时间的流动,所以它还可以表示轮回。 (文中对小说《地狱》的引用部分均为本文作者翻译)致谢:感谢Skyler在写作期间为我提供灵感。参考文献:[01]《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那不勒斯》。Bonechi Edizioni “Il Turismo” S.r.l 2004.[02] Florenceinferno.com。[03] Uffizi.com。[04] en.wikipedia.org。[05] it.wikipedia.org。[06] Roy Doliner, Benjamin Blech, I segreti dellaSistina. Il messaggio proibito di Michelangelo, RCS Libri, Milano 2008, pp.304-306。[07] accademia.org。[08]《地狱》。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五日,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09]《达芬奇密码》。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10]《失落的秘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北京第一版。[11] usatoday.com/story/life/books/2013/05/14/dan-brown-inferno/2155335/。[12]《米开朗基罗诗全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13]《论创世纪》。斐洛著。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14]《神曲》。但丁著,王维克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